close



去年農委會在保育類名單中增列了俗稱台灣白魚的臺灣副細鯽和台灣細鯿,同時也將鱸鰻、蓋斑鬥魚除名。



鱸鰻和白鰻同樣是降海繁殖的魚類,不過牠們的產卵過程仍舊是個謎團,所以無法人工繁殖,也正由於牠須在大海深處產卵,幼魚再到河流中上游成長壯大,因此世界多國均可發現牠們的蹤跡。雖然國人認為牠強盛的生命力是滋補的象徵,但有些國家人民卻不以為然,所以沒有滅絕的壓力。美麗的蓋斑鬥魚則拜近年政府大力復育並推廣民間養殖之賜,族群已不虞消失。



其實有些未列保育名單的魚類,處境更是岌岌可危,例如貌不出眾的青鱂魚,野外幾無立足之地,現在只能靠著熱心人士小量養殖,苟延殘喘。



兩年前,利用假日尋遍北台灣,總算在田野間找到十數條青鱂魚,如獲至寶般開始養殖試驗,發現青鱂魚對水質、溫度、環境、食物要求不高,繁殖速度快又容易請按此,所以牠曾經是遍佈台灣水田的魚類。



深入觀察卻也發現,牠們瘦小的體型和在中上層水域活動的習性,在湖泊中遂成為其他魚類獵食的目標。所以只能在水位低淺,其他魚類難以活動的的稻田中大量繁殖。於水位時高時低的稻田中生活,或許牠們瘦小的身體無法抵擋水流的力量,於是也練就了隨水體流動的習性,方便擴散到其他水田 。



不過隨著日據時代引進的大肚魚大量繁殖開始,牠們的生活習性和青鱂魚相同,體型又較大,適應力更強更兇猛,青鱂魚苗遂成為牠們追逐的食糧。加上其他外來魚類、農藥污染,青鱂魚的棲地幾乎消失殆盡,野外僅存的棲地幾乎都是零星封閉的小水田,只要地主改變用途或施藥不當,便會徹底毀滅。



青鱂魚外型雖未達觀賞魚的標準,數年前國內某科技公司卻以牠作為基因轉殖的標的,創造出驚艷國際的螢光魚,顯示每種生物都有其重要性。即使目前該物種並無實際經濟價值,多保存一個物種就能多給後代子孫一個機會。



期盼相關單位能及早採取措施,否則一個物種消失了,地球也減少一份生命的光彩。



《2010.5.2》

後記: ◎青鱂魚體型、顏色並不討喜,並非觀賞魚。居於珍重生命與保護珍貴魚類的原因,欲分享小魚的朋友,請告訴我飼養目的和飼養環境和設備。請恕本人斟酌情況再決定是否分享。敬請見諒!◎

延伸閱讀:
快樂的魚請按此
保育和放生請按此

請參閱相簿:快樂的魚請按此

《搶救生態!三立全紀錄》20081019青鯧魚(稻田魚)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請按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梁國村的風與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