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多位朋友要我談談攝影的技巧,由於心虛,每次都顧左右而言他。不過談到相機,除了沒用過傻瓜外,我倒用過好多機種,所以不如先從認識相機開始。

我在高中時代擁有第一台雙眼相機,它仍須自行調整光圈快門,所以還稱不上聰明的傻瓜相機,之後買過多台純機械式的Nikon FM2單眼,它除了內建測光表外,其他完全手動。上班時在廣告公司使用120相機拍產品和CF劇照,甚至有段時間還使用45相機,當起商業攝影師幫外銷雜誌拍商品目錄。為求曝光準確,又買了Sekonic和MINOLTA兩顆測光表。當時的120相機和45相機蛇腹很長,因此每次都須用尺度量鏡頭到焦平面的長度,再配合測光表的讀數增減光圈,雖然麻煩,卻能培養準確訂定光圈和快門數值的能力。尤其早期專業攝影都使用正片(幻燈片),它有演色準確解像力高可高倍數放大的優點(即使現在的千萬畫素相機都還遠遠不如),缺點就是曝光寬容值低,光圈都要微調至三分之一格。不像負片相差兩格都還有機會在暗房救回。如今的數位相機更厲害,按下快門的同時就可檢視成品,甚至在電腦上用影像軟體修飾,讓人產生以前辛苦學習今有何用的感慨!

雖然數位相機有即拍即看的功能,不過除了CCD(或CMOS)取代以前的底片外,其他的光學原理仍然相同,因此只要了解其相互關係,效果就比較容易控制:

一、單眼與雙眼:單眼反光鏡數位相機(D-SLR):泛指可直接透過觀景窗的反光鏡與五稜鏡從鏡頭取景,因此所得到的照片幾無視差,此外;單眼數位相機大都可更換鏡頭,其感光元件CCD(或CMOS)較大,所以解像力較佳。缺點就是較貴,更換鏡頭須再花錢,機身也較大較重。
一般數位相機DC(Digital Camera)也有人稱為消費機,早期的消費機觀景窗和拍攝用不同鏡頭的雙眼結構,缺點是近拍時會產生視差,不過現在大都改由拍攝的鏡頭直接顯示在LCD螢幕,成為另類的單眼。

二、景深:這是大部分朋友關心的話題,指在一個畫面中,景物清晰的深度範圍。例如人像攝影中模特兒清晰,背景模糊,稱之為景深較淺或較短。欲達到此目的,與下列因素有關。

三、鏡頭:由焦距長短,可分為望遠、標準、廣角、魚眼等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短,反之越長。因此望遠鏡頭(長鏡頭)景深較短,廣角或魚眼(短鏡頭)最長。此外被拍攝的主體離鏡頭越近,景深越短,因此下次拍人像時,盡量把人拍大,就越能讓背景模糊。一般可伸縮的數位相機可將鏡頭拉到最長,除了有較短的景深外,還比較不會將模特兒拍成扁平臉。

四、光圈:光圈類似眼睛的瞳孔,利用放大或縮小的機制控制光線進入相機的多寡,以F表示,由大至小例如:F1.4,F2.8,F4,F5.6,F8,F11,F16,F22,F32...,每差一格表示進光量加大或減少一倍,例如光圈F11的進光量比F8少二分之一。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因此想要凸顯主體時光圈盡量開大(例如1.4)。

五、快門:是相機用來控制曝光時間的機件,傳統相機的快門有置於焦平面前的簾幕式快門和置於鏡頭內的葉片式快門。數位相機大都使用電子式快門,利用CCD(或CMOS)的通電時間控制曝光。
快門以秒顯示:如1,1/2,1/4,1/8,1/15,1/30,1/60,1/125,1/250...,每差一格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1/60比1/30少一半的曝光量。
數位相機的快門通常兼做啟動對焦與運算光圈的開關,拍照時快門須分兩段按下,讓相機完成準備的工作,再按下快門。

從光圈和快門每差一格曝光量就成倍數增減的關係,要控制景深就容易多了。例如:測光結果快門1/125光圈F8,將它調為快門1/60光圈F11或快門1/250光圈F5.6,其曝光量相同,但是景深就有差異。因此相機就有了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的模式可資選擇,例如想拍景深淺的漂亮人像,就可以設為光圈先決,將光圈開到最大(例如1.4或2.8),再由相機自行決定快門。當然你必須注意現場亮度,快門是否低於1/60,有手持不穩的問題發生,此時就必須調高感光度(感光度ISO或ASA 越高,粒子越粗,因此早期底片有低至感光度6,正片低於20)或加上腳架因應。反之如果近拍小件物品又要完全清晰,則必須將光圈縮至最小(例如16或更小,視相機而定,專業相機可縮至64甚至更小),架上腳架放慢快門速度。某些相機鏡頭旁有景深檢查鈕,可預視其效果。

談完相機基本結構,相信看倌對於曝光和景深會有較完整的概念。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07.6.10》 

Counter Stats
hit counters
hit counters Count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梁國村的風與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